亞洲大學「創意思考」系列文茜講堂,5月5日邀請知名主持人、亞洲大學資傳系教授陳文茜與上銀科技創辦人卓永財對談,主題:「不刻意安排,創造努力不懈的人生!」
卓永財勉勵亞大學生不要輕言創業,因為創業有壓力,也不要為創業而創業;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,但也不要局限自己,做好每件事,累積小成就,才會有大成就,讓創業水到渠成。

亞洲大學「創意思考」系列講堂,陳文茜教授(右)與上銀科技創辦人卓永財對談。圖/亞洲大學提供
陳文茜說,卓永財學的是會計,經歷了台灣辛苦的年代,自己也沒有想到會進到教育領域,成為一個與教育相關的知名人士,每天忙到深夜的他,還要到教育部、科技部開會改革,大多是參與科技教育規畫、暢談產學合作,不斷投入心力關注,就是希望台灣年輕人可以有未來。
「年輕學子面對工業4.0,是該恐懼還是該學習?」陳文茜提問,卓永財答說,他擔任交通銀行主任祕書時,被派去輔導財務陷入危機的三星五金,在三星五金駐廠四個月,完成重整任務,化解三星五金財務危機,但他沒有辦公桌,晚上在工廠忙到十二點,學到很多實務。「無論每個步驟都會在未來有影響,不要局限自己,每一個小成就,將來可以累積大成功。」
陳文茜強調,在人工智慧的時代,年輕學子是需要學習的,智能製造的新行業、新知識包括:機器人、語言識別、圖像運算、3D列印、物聯網、Maker Movement。不過,台灣因為人才不夠,要怎麼面對往後的科技產業,尤其在機器人領域,將是亟欲開發的培育重點,也會影響到一個世代的改變。
卓永財答說,目前台灣的困境,需要用「軟硬兼施」的方式解決,不僅學習軟體,學會寫程式,還要學習硬體設備,比如列印知識等,現在台灣可以做到工業4.0的大廠很多,如台積電(大約是3.8)和上銀都是。此外,跨領域學程也很重要,一定要有別的領域的專業知識,再加以融會貫通,才能頂尖科技人才。
「人,如何看到自己的瓶頸?」卓永財強調,不要局限自己,把每件事做完、做好。1978年他曾經到紐約學習,和同學一起擔任幕後、創業、接單、當業務員,就當成是一種學習的過程。
「要如何談到為下一代盡心力?」陳文茜表示,當年輕世代喊「世代正義」、「反財團」,為何不是選擇「責罵」?卓永財答說,要重視高科技人才,他現在每日仍工作至深夜,並且舉辦「機械碩士論文獎」,頒發高額獎金來鼓勵年輕人。面對全球尤其大陸的競爭,只有走得更快,才能夠存活。現在要更努力升級,作產學合作、培養人才,不斷的往前走。
陳文茜推介卓永財成功祕訣,包括:(1)不刻意安排的人生;(2)做什麼,像什麼;(3)大膽冒險,金融知識用在對的地方;(4)不斷學習;(5)感恩過去,善待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