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之於社會,用之於社會,宗瑋工業董事長林健祥事業上軌道後,積極投入公益,除了純捐款,他還發揮管理公司精神,經由調度庫存、調整人力安排,幫助基金會在不加人、不加錢情況下,起死回生轉虧為盈,被修女、牧師當成必應公、活字典。
「我現在平均每天花在工作上不超過2小時,其他時間我去外面學新東西、新知識,我很愛往花蓮台東跑去做志工。」做事規劃縝密的林健祥,已逐步安排公司幹部接班,今年62歲的他,計畫在第三博士廠落成運作5年後正式退休,然而閒步下來的他,走訪全台各慈善公益團體,尋找貢獻一己之力的目標。

畢士大教養院德國修女的愛心讓林健祥十分感動,6年前決定伸出援手,捐款也幫忙引薦尋找資源。(宗瑋工業提供)
林健祥從小就有雞婆助人個性,他雙耳佩戴助聽器,「高中時我在溪邊救了3名溺水者,我在下方推他們,結果耳朵被踢到受傷。」大學參加救國團活動,深入偏鄉、原住民部落,讓他留下深刻記憶,在美國的妻女、兒子返台度假,他都會邀家人造訪花東原住民部落,感受東台灣多元之美,順道幫忙弱勢族群。
「我的想法是人百年以後只能留下回憶,什麼都帶不走,我賺多少錢,能捐多少我就捐。」在林健祥的電腦檔案裡,有個公益累積表,20多年來他自己累積就捐了1.4億元,還不包括公司同事發起的捐1日月薪,8個受助對象他都親自拜訪評估,希望能把資源真正用在刀口上。

林健祥聯手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,替畢士大教養院童尋找醫療級洗澡床設備。(宗瑋工業提供)
林健祥坦言,初期只是純捐款,但他凡事追根究柢,發現「給他們魚吃他們不一定吃得到」,好人當到底的他,乾脆定期抽空到基金會,指導如何運作賺錢,他驕傲地說:「現在有2個基金會已經起死回生了,同樣的人力,在沒增加人手的情況下,都能有盈餘了。」不少團體都希望他每年能走訪一趟,幫忙抓出問題核心。
以台東布農部落為例,林健祥笑憶:「我跟孩子去那裡玩,他們都有迎賓活動,然後會給訪客一隻豬公撲滿,懇請大家每天捐10元,1年後撲滿滿了再寄回給他們,我真的乖乖每天存,捐了幾次就和部落夥伴變成好朋友。」因偏鄉部落常遇天災,阮囊羞澀時會向林健祥伸手求援,「他們還真的有開支票給我,但年底都付不出來,我就把支票撕掉,當作送給他們,前後捐了1900萬元有吧!」眼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,林健祥決定管到底,教導原住民如何管控庫存、開烘培坊有自力更生能力。

林健祥在家族旅行時認識台東布農部落,進而指導部落基金會運作,使其能自負盈虧。(宗瑋工業提供)
除此之外,他也對專收小兒麻痺院童的花蓮畢士大教養院多所關心,他尤其敬佩德國修女的愛心,「6年前我去花蓮玩,有一天我去看教養院,外國修女說話很直接,她說『林博士你這麼會賺錢,請你回去繼續賺錢,記得捐點錢給我們』,我每一年都會去看他們1次,看看有什麼我幫得上忙的地方。」

取之於社會,用之於社會,宗瑋工業董事長林健祥事業上軌道後,積極投入公益。